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白马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后。

大水泉示范园。

黄花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后。

红网时刻记者全江玲慈利报道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

水土保持工作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靠山。

近年来,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慈利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水土保持工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工作亮点。在不断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道路上,让水保监管模式接上“慈利地气”,交出了一份属于慈利的特色答卷。

推进综合治理,促进生态建设

站在村头,望着不远处山坡上一片片长势喜人的油茶树,慈利县江垭镇四坡村党支部书记庹先勇笑在嘴上、乐在心里。

“这块地还真是个‘宝地’,种上油茶以后能为村里增收不少呢!”

其实,庹先勇口中的这块“宝地”,数年前还是一块荒草丛生的坡地。“以前这山上,土里尽是石头,找不出几块像样的地。”庹先勇说,过去这一带坡地面积大、小地块多,水土流失严重,地根本没法种。

荒地变宝地,得益于当地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

近年来,慈利终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聚焦治理保护任务,通过实施黄泥桥、剪刀寺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龙王岗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三官寺土家族乡坡耕地治理等国家重点水保工程,结合石漠化治理等综合项目,中度以下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完成并得到有效保护,流失斑块生态现状有效改善。

——聚焦防治体系,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科学进行防治分区,确定了水土流失“三区”,发布了政府通告等相关文件,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和防治,形成了有效的防治体系。

——聚焦坡耕地整治。-年,连续三年实施坡耕地项目滚动开发,投入建设资金万元,项目区60%以上的坡耕地得到治理。禁垦坡度以上陡坡耕地有效采取了水保林、封禁补植等措施,达到了“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底穿靴”的效果。

——聚焦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水土保持“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情况大检查,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确保“三同时”制度得到实现。近三年来,全县清理核查建设项目和疑似图斑余处,全年水土保持规费征缴突破万元。

……

一项项措施铿锵有力,一个个成果同样喜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慈利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由.5平方公里缩减到80.7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年均增幅为0.5%,近3年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3平方公里减少到.57平方公里。

荒坡披上绿装,美丽乡村迎客来

近两年,慈利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官寺、皮家垭2个项目区14个村,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总投资万元,按照着重发展种植产业为重点,设计建设以甜脆李、晚熟桃为主的鲜果采摘经济林千余亩,并配以沉沙池74口,蓄水池36口,山塘16座等小型蓄水保水工程处。

“今年6月份,甜脆李第一次挂果就迎来丰收,丰产了一万多斤。”说起水保综合治理的好处,三官寺土家族乡张家溶村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荒山变良地,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甜脆李和晚熟桃,流转费、股金、务工费、果子销售……几项收入加起来,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昔日荆棘山变成李子园,不惹眼的山岗成为增收的桃花园,这只是慈利县开展水保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慈利县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事务中心主任王勇介绍说,这些年慈利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根据流域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水平和发展规划,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等措施设计进行了优化,因地制宜进行了科学、规范、合理的初步设计,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工程设计根据当地地形、土质特点,以群众易接收、效益快的坡改梯、水保林等民生水利水保工程为主。

王勇告诉记者,通过对坡耕地进行水平梯田的治理,布置相应的小型配套工程如蓄水池、排水沟、截水沟、整修山塘、沉沙池、生产道路等措施,并结合乡村发展进行经果林栽植,彻底改变了地形陡、地块窄,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态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昔日的荒山薄岗地正逐步变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和“生态绿肺”。

连片开发的坡耕地项目区,阳春四月万物复苏季节,经果林绵延连片,翠绿叠嶂,蔚为壮观;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区,与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创卫、厕所革命等项目有序衔接,实现了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公序井然、流域清洁……一幅和谐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溇澧大地徐徐展开。

改善生态环境,助农致富增收

1月9日,杉木桥镇枫树塝水土保持示范园老板李仁贵坐在自家沙发上,悠闲地算着今年的收入。“这地已经荒了好多年,如今通过水土保持项目的整理,多亩地都种上了果树,经济效益逐渐凸显。”李仁贵笑着说。

近年来,慈利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化经营理念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从扶持各村发展林果业为抓手,通过水利配套、护地堤、坡改梯等手段,辅助水保林、封禁、沟道治理等治理措施,既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又提高了群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据不完全统计,慈利先后在项目区投放柑橘苗万株,建成25个柑橘基地,年产鲜果过万吨。在高峰乡、杨柳铺乡项目区,重点发展中溪滕梨和高山反季节蔬菜,亩均产值达元以上。

“水保治理项目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让群众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长期务工报酬等,部分项目区群众人均年纯收入普增元以上。”王勇告诉记者,这些年项目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得以配套完善,地力有效提高,形成了“公司+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大户承包”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一村一品”,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其中,-年水保项目实施就连带辐射和助力项目区域周边30余个贫困村0余名群众实现脱贫。

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群众、建成一种产业、美化一片生态、发展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一批批水保项目实施,已然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5年,慈利县水土保持局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9年,慈利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试点县;年,慈利荣获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

荣誉,见证慈利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荣誉,还将鼓励慈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