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是“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宜人的气候、丘陵的地形、通达又弯曲的公路,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人民群众首要的交通工具,全县70万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20万台,在机动车总量的占比,超出全省平均比例。
由于“摩电”车辆“肉包铁”的特质,再加上机动灵活性强,规范管理难,导致“摩电”车辆成为易肇事、易受害的道路交通事故主要群体。全县约75%的道路交通事故涉及“摩电”,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80%为“摩电”驾乘人员。
“守法才能平安。”“戴帽率”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摩电”驾乘人员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整体水平。今年,全县“摩电”戴帽率持续偏低的问题,引起了县公安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决定举全警之力开展慈利史上“最严”的摩电整治行动,从“头”开始,保护“摩电”群体的生命安全。
决心与力度
下半年,全县持续推进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但“摩电”戴帽率提升缓慢,在全省全市排名落后。10月13日,全县公安机关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决战决胜动员部署会议在慈利县公安局召开。慈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李雄林向全体民辅警提出:“我们要以滚石上山、前所未有的决心,以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作风,开展此次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坚决扭转‘摩电’戴帽率落后局面,决战决胜!”
慈利县公安局成立交通整治指挥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李雄林任总指挥长,公安局政委龙军平任指挥长,县公安局所有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带队,公安、交警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行动组长,全体民辅警全员参战。
交通管理不再是交警部门单兵作战,慈利公安大胆创新工作举措:令全警参与,闻令而动。在此次“戴帽工程”摩电专项整治行动中,慈利县公安局党委转变工作方式,开拓创新,在纵深推进公安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的同时,令县局刑侦、治安、经侦、法制、人境、巡特警、旅游警察、网络监察等大队,县局指挥中心、森林公安、机关综合股室也加入到交通整治战队中来,实行大兵团作战,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责任与担当
行动中,执行三个“最严”开展集中整治:一是执行最严的工作部署。农村各乡镇以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为主,联合乡镇政府力量,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灵活机动、露头就打的整治方式;县城区两个街道在13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固定卡点,实行卡点包保制,每个卡点由一名县局党委班子成员带队领导,由一名大队长或派出所长或交警中队长作为包保卡点负责人,抽调全局各警种警力成立13个行动组,将摩电专项整治行动做到全城全域覆盖;二是执行“最严”的处罚标准。对查获的交通违法行为一律顶格处罚,不搞“下不为例”式执法,杜绝人情执法,对应当拘留的一律拘留,应当吊销驾驶证的一律予以吊销;三是执行“最严”的管理措施。实行“多个口子查、一个口子集中处理”。对暂扣的违法车辆统一停放至县公安局指定的停车场,停车场安排专门警力进行管理;对所有查获的违法行为人,由交警大队负责组织对其开展2小时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学习,并要求违章清零后,方可取回车辆。
实效与进度
在整治过程中,通过晒工作成绩,不断加压鼓劲。交通整治指挥部每日对县城区13个卡点、27所学校及24个农村乡镇的行动开展情况、戴帽率情况进行双排名双通报,对排名靠后的,由县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按分片带队负责对包保卡点负责人或排名靠后所在乡镇的农村交警中队长、派出所所长提出批评;对连续两次以上排名靠后的,由县公安局政委对其进行约谈,分析原因,打通症结,并督促后进单位赶超。同时,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