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有慈利”是慈利县为进一步整合县域资源(产品和服务),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产品价值与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年3月聘请专家进行公用品牌专题讲座萌芽开始,到同年11月18日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的正式亮相,短短8个月的时间,慈利县71万人民用大胆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以创新和革命为题的奇迹。年11月18日。“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在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成功举办,引起巨大轰动,“硒有慈利”一炮打响,成为整个农博会最大的亮点。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和湖南卫视、经视等40多家海内外媒体争先报道。年2月7日-12日。“硒有慈利”首届年货节上又传来喜讯,整个活动线上线下交易额高达万元。年3月29日-31日。“58万元第一次,58万元第二次,58万元第三次,成交!”3月30日,在慈利县杜仲雄花茶叶公益拍卖活动上,一盒克的杜仲王雄花茶拍出了58万元的“天价”,由此拉开了慈利县“硒有慈利”产业精准扶贫活动的序幕……是什么魔力让“硒有慈利”在短短时间内受到市场的认可?从名称上来看,“硒有”传达了两层含义。一是稀有,二是有硒。慈利是农业大县,其农业资源最大的亮点就是土壤含硒。《根据湖南省慈利县重点区土壤硒含量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慈利平方公里的工作区(林地、水田、旱地、水域等),54%为天然富硒土壤,72%为适宜、较适宜的富硒种植土壤。含硒土壤孕育了天然富硒产品。比如富硒红薯粉丝,富硒大米,富硒茶等。因此,“硒”是核心。但“硒有慈利”的王牌不仅限于“硒”。慈利县生态好、环境幽、湘西北文化浓郁,是一个文脉绵长的原乡净地,更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张家界的东线之星,其境内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享誉世界,自年试营业以来,大峡谷景区接待游客万人,实现销售收入万元,上缴税收2.2亿元。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涌入,带来的不仅是鲜花和赞美,更拉动了慈利县的经济消费。独特的资源特质,才形成了带有慈利地域烙印,“富硒农产+特色美食+魅力景点+浓郁风情”的品牌内涵。“硒有慈利”品牌主要有两大品线:农特产品以及衍生的旅游服务。其中,第一大类“农特产品”品线,涵盖果蔬、水产、畜禽、粮油干货、特色茶饮、特色食品等六大类。第二大类“旅游服务”品线,充分发挥慈利资源(产品)作为原料的功能,培育富硒小吃、富硒名菜和硒温泉。在“硒有慈利”品牌建设过程中,慈利县将丑柑、娃娃鱼、大米、红薯粉丝、绿茶、杜仲茶、七姊妹辣椒等作为品牌培育的第一梯队,重点开展地标保护、管理规范、标准建设和品牌宣传等工作。将有机蔬菜、清水鱼、黄牛肉、黑猪肉、土鸡蛋、山茶油、蜂蜜、葛粉、红糖、腊味、麦酱等作为品牌培育的第二梯队,重点壮大产业规模、扶持产业龙头发展等。创造性运用“品牌+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慈利县域公用品牌的平台作用,在品牌授权、包装使用、品牌宣传、渠道拓展、产销对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更多的企业主体更有信心闯市场。如今,“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的创建,极大地推动了慈利县富硒农业产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以稻米、茶叶、果蔬,畜禽、水产品、中药材为主的一批富硒绿色产业已获得强势发展,富硒产业基地达到了多万亩,开发富硒农产品多个,打造了“康添牌”富硒米、江垭富硒鱼、“早起鸟”富硒鸡蛋、富硒腊肉、富硒辣椒等一系列“硒有慈利”品牌。年,全县含“硒”字的生产加工企业达80多家,硒产品销售额占全县农产品销售额的70%以上,硒产业总产值达2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助力00余人精准脱贫。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介绍,目前慈利县正在实施杜仲第二次创业计划,计划三年新增杜仲面积10万亩,年将整合1.1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全县3万多名贫困人口和70多个贫困村将从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慈利县还将依托江垭杜仲种植基地,筹划建立‘杜仲健康文化产业园’,构筑历史、文化、旅游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文/吴岚向珊珊[责编:洪志][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