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613578.html

前言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的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了这首在三湘大地广为流传的桑植民歌,将湖南西北边陲一座小城的文化带到了世界舞台。桑植民歌,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地方传统音乐,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系年湖南选调生,目前在桑植县锻炼。因有感于桑植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沉浸于桑植民歌背后的悠久历史和“血色浪漫”,笔者决定以桑植民歌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分析,探讨了桑植民歌从田间地头传唱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这一变化历程,展现了桑植民歌在现代的发展路径,以期对桑植民歌起到良好的宣传介绍作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植民歌节

一桑植民歌的发展历程

《礼记.王制》有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深谷大川里制度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与外界相异。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给艺术形式的孕育提供丰富的养料,影响着他们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艺术的发展又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风貌和风土人情。桑植民歌在桑植这片多彩土地上产生孕育,被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风一俗所浸润,同时它也贯穿于桑植社会环境的发展变革之下,记录着桑植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风俗信仰,在无形之中不断发展,在有声之中延绵传唱。

1.乡土环境中孕育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隶属张家界市,东依慈利县,西连龙山县,北接湖北省鹤峰县,南邻张家界永定区、武陵源区以及湘西永顺县。桑植山地众多,连绵的山地给桑植筑起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将其与外界分隔开来,使桑植成为一个“桃花源”般的封闭区域,再加上长期的地方土司统治,实行“客不入境,蛮不入峒”的管理制度,导致了桑植在地理位置上的封闭与政治、经济发展上的相对落后,但却为桑植民歌的产生与保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方面,崇山秀水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桑植民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使其音乐旋律富有张力,既带有山的壮丽,又兼具水的柔情。在体裁上,桑植民歌既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号子,又有婉转柔和的民间小调。另一方面,桑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这些赋予了桑植民歌丰富的创作素材,当地人将这些素材写进了歌里,来表达他们对家乡土地的赞美和热爱,就比如:《桑植是个好地方》中就唱到:“桑植是个好地方呃,地是刮金板拉,山青水秀,山是万宝山呢,稻啊花香呃”。再一方面,桑植山地面积占当地总面积的78%左右,土地以红壤为主,耕地分布零零散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常常调侃“桑植山占九分,另一分一半是水一半是田”,虽然耕作生活环境相对偏僻艰苦,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桑植人在辛苦的田间劳作之中,会用唱歌的方式来打发时间,疏解心情,消除耕作的劳累,比如《打鱼歌》、《撬石号子》、《挑担号子》等。

《桑植是个好地方》曲谱

2.多民族融合中发展

朝代更替与人口迁徙使得桑植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使其发展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据清代早期《桑植县志》记载:“县民最杂糅,由慈利拨归者曰民籍,旧土司治者曰土籍,苗曰苗籍,自外县迁徙来者曰客籍...”可以得出,桑植在早期就有众多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存在。多民族人民在桑植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推动了桑植的艺术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桑植民歌能唱出多彩声音。

桑植各民族具有一套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习惯阐释着不同民族的族群特点,展现着各民族相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各民族发展和维系的重要纽带。而这些多彩的民族风俗也为桑植民歌的发展勾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也在桑植民歌的传唱中被保留传承了下来,比如桑植民歌中的《劝孝歌》、《哭亡人》等是丧葬仪式上唱的;《娘哭女儿》、《哭父母》等是婚嫁仪式上唱的,他们都体现了民族习俗特色。另外,桑植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在桑植民歌小调中也有一定体现,比如桑植薅草锣鼓以及傩戏中的傩腔小调,其代表歌曲《赞土地》就表达了土家人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感谢,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的朴素愿望。

3.红色革命中焕新

年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上下声讨。年3月贺龙拿起两把菜刀带领21人,便奔赴芭茅溪盐税局,刀劈敌人,夺取枪支,烧毁账本,开仓放粮,上演了一场“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年至年期间,贺龙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在此建立了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随着桑植反帝反封运动的推进,桑植民歌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民歌,在红色政权中焕发新声。有以革命为题材,宣传红色政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歌曲,比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农民协会力量大》;有赞扬红军和革命战士的歌曲,比如:《贺龙本是一条龙》、《红军好》、《贺龙将军颂》等;有表现军民鱼水情,百姓感念红军的歌曲,比如《蒿菜开花黄又黄》、《慰劳亲人贺龙军》、《门口挂盏灯》等;也有描写分离送别的歌曲,比如:《马桑树儿搭灯台》、《送郎当红军》等,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更是被宋祖英传唱到了维也纳,一句“钥匙不到锁不开”更是表达了贺锦斋的妻子戴桂香对感情的忠贞不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有表现桑植人民对红军对共产党感谢的歌曲,比如:《十送红军》、《红军几时才回返》等等,其中《十送红军》是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当天众多当地老百姓前来送行时专门唱起的民歌。

二桑植民歌的传承现状

桑植民歌以歌抒情,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作为桑植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今正在各种力量的支撑下迸发着新的活力。

01政府大力支持

桑植民歌作为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产物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民委古籍办、桑植县文化局和县民委共同编撰了《桑植民歌》一书,搜集民歌首。年,桑植民歌被列入“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桑植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除此之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桑植县本土修建了民歌广场、举办民歌节、组织桑植民歌赴省内外巡回展演等等。

民歌广场

02发挥名人效应

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拨动了世界观众的心弦,出生于桑植本土的歌手刘赛在央视、个人独唱音乐会等多个场合演唱桑植民歌让广大观众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桑植本土还有一批优秀的民歌传承人,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为桑植民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有被誉为中国民歌皇后的向佐绒,她曾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来宾,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还有出生于民歌世家的尚生武,其将桑植民歌远播到世界各地。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桑植民歌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所了解和喜爱,共同谱唱桑植民歌今日的辉煌。

图源网络

03走进普通课堂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的保护桑植民歌,继承地方民族优秀的文化,自年开始,“桑植民歌进校园”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各个学校针对自身不同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传承桑植民歌的活动。一方面编纂了合适的教材。桑植县相关单位部门通过实地搜集、专家会审等方式编写了民歌教材,形成全县统一教学材料。同时,桑植地方艺术团体按照中小学生特点编写的《桑植民歌选唱》成为桑植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辅助教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少学校将定期举办的艺术节作为桑植民歌的校园展示平台,同时还有多所学校参与的桑植民歌演唱会、桑植民歌比赛等活动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参与。

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通过其传播桑植民歌具有极大的意义。一方面,桑植民歌的历史和内涵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桑植民歌在学校的传唱能够为其发展储备一批后备人才。

校园民歌合唱比赛

04融入现代元素

为了更好地促进桑植民歌的发展,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桑植县文化部门及一些艺术家对部分桑植民歌进行了改编,将现代的音乐元素融合到桑植民歌中去。年的桑植民歌节上首次引进交响乐,《九岭十八岗》、《马桑树儿撘灯台》等10多首桑植民歌融入新的表演元素后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民歌味道。饱含历史沉淀和地方特色的桑植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又重新产生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桑植民歌的传承中,既有对过去的自豪,也有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使得桑植民歌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

桑植民歌节上融入交响乐

三结语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源起于特殊地理环境与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之下的桑植民歌,在延绵传唱中体现出桑植地方特色,诠释出桑植儿女的积极进取、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展示出桑植多民族美美与共的和谐色彩。在革命战争年代,桑植民歌唱出革命精神,宣扬红色思想,体现浓浓军民鱼水情,歌曲中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照亮了新的征程,支持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在新时代新发展的今天,桑植民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当地群众的不息传唱与传承中,在融入时代发展、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中获得创新发展,就算沧海桑田、时代变化,但桑植民歌的话语依旧能照亮我们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长征路。

来源:湘遇选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