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漫长历史中,曾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父子兵”。在家。他们是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在工作中,他们是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们的故事,带给人无限的感动!

“虽以父为荣,但绝不靠他吃饭”:袁任远、袁意奋

年,袁任远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一户地主家。19岁那年,他的长子袁意奋出生了。

长子出生不久后,袁任远便前往湖南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爱国运动,并于年4月加入共产党。

因参加革命,反动派查封了袁任远家,年仅九岁的袁意奋只能和家人分散逃避。但他没有怨恨父亲,幼小的内心还被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年10月,正在读中学的袁意奋找到了正在湘赣地区组织革命的袁任远,要求参加革命。

见袁意奋态度坚决,并表示自己“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袁任远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就这样,年仅17岁的袁意奋正式加入了红二方面军,父子俩开始了同战斗共革命的生涯。

由于国民党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年,红二、六军团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长征。在长征途中,袁意奋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革命决心也从未动摇,并在当年12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袁任远袁意奋父子也从未松懈过对于自己的要求,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袁任远先后担任国家内务部副部长、青海省省长等重要职位。袁意奋则于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3岁的少年革命者:郑国麒、郑维山

年11月,中国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史称“黄麻起义”。

在黄麻起义的参与者之中,有一位叫郑国麒的战士。他是村里的苏维埃农协主席,有一个叫郑维山的12岁儿子。

受父亲的影响,郑维山很早就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黄麻起义后,13岁的他正式投身革命,加入了童子军,又于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只有15岁的他带着70余名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当了师长徐向前的传令兵。年,不到20岁的郑维山被委任为红30军88师政委,并率领这支攻坚突击部队打了一系列漂亮仗。

长征开始后,郑维山三爬雪山、三过草地、九死一生,三次参加红军主力会师。年从抗大毕业后,他被派往晋察冀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等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以出色的军事能力

解放后,郑维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金城反击战中,亲自策划指挥三千人大潜伏,为金城战役胜利,迫美军全面停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年,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英魂在烈火中永生:马玉清、马忠学

年12月20日,哈尔滨第五制粉厂发生火灾,哈尔滨市公安消防大队道外中队副中队长马玉清同志在扑救火灾时壮烈牺牲,年仅28岁。年11月9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马玉清为革命烈士。

当时,他的儿子马忠学才刚满6岁。

作为烈士的后代,马忠学自幼以父亲为榜样,并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年,他如愿以偿地参军到了消防队,当了一名他日思夜想的消防兵。

凭着像父亲一样执着的韧劲,他很快成为中队的业务尖子,连续两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3月29日凌晨3时,松花江地区汽车修配厂机修车间发生大火。

正在值班的马忠学接到火灾报警后,迅速带领战士们赶赴火场,顶着烈火奋力堵截火势的蔓延,奋战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火势控制住。就在准备对火势进行合围之际,马忠学所在中队阵地供水告急。马忠学并亲自带车到附近水塔加水。夜色朦胧中,专注于手上工作的他没有注意到身后超速驶来了一辆大货车……他被当场撞倒,牺牲在了血泊中。

年5月26日,马忠学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年,又被黑龙江省公安厅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黑龙江省公安保卫战线最具影响力英雄模范人物。

众多“父子兵”的出现,是耳濡目染、子承父业的体现,更是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时代担当,随着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的结果,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描绘出了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鲜活灵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