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的村民,在五月天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参观。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摄新华社长沙7月18日电(记者段羡菊、柳王敏)35岁的“二孩妈妈”陈江玲最近感到很顺心,在家门口拥有稳定工作的她,每天下班后最开心的事,就是能见到两个小宝贝。陈江玲家住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三门寨村。江华县位于中国南岭山脉深处,瑶族人口众多,也是集“老、少、边、穷、苦”于一体的贫困县。为了生计,陈江玲和丈夫不得不很早就选择外出务工,将两个年幼的孩子留给家里老人照顾。两年前,听说家乡江华县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众多沿海企业入驻,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陈江玲当即决定回家,成了江华九恒工业园一生产车间的质检员,丈夫也在同一家企业上班。每天坐摩托车上下班的陈江玲,照顾孩子、督促学习成了她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家里务工感觉肯定不一样,挣钱的同时还能够陪伴孩子读书,一家人团聚也更幸福。”陈江玲说。在中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年幼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像陈江玲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年底的摸排统计发现,全国农村不满十六周岁的留守儿童数量为万人,其中,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中部省份湖南目前约有70万留守儿童。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上升、产业转型升级,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毗邻广东省的湖南,成为争当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这些转移企业为湖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推“妈妈回家”。记者了解到,目前江华县经开区招有产业工人1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约占30%,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江华县在乡村开办的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带动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江华县码市镇田沟村村民盘进英就是返乡受益者之一。今年2月底,听闻镇上开办了服装厂,急缺人手,盘进英和丈夫商量不再去广州打工,而是留在家乡就业。记者在服装厂见到盘进英时,她正坐在一台缝纫机旁,对一件上衣做最后的加工。虽然进厂才3个月,但厂长表扬她“上手很快”。在服装厂,每月工资“生手”只有元左右,“熟手”很容易达到多元。39岁的盘进英有两个孩子,大的17岁,小的8岁,学好技术将来带老大入行,照顾读小学的老二,成了盘进英的生活追求。学手艺,懂技术,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成了返乡妈妈们的期待。“有技术就有饭碗了,但是学技术要有人带,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坚持下去。”盘进英说。照顾父母,抚养孩子,在生养的乡土上找到归属感和安定感,“妈妈回家”让家庭幸福团聚的同时,也让妈妈们找到心安所在。年,原址在广东省东莞市的栋梁木业有限公司将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码市镇,创造了多个就业机会。“政策优,投资环境好,口碑好,江华的招商引资举措很给力,企业落地后归属感强,能安心专注于做大做强。”公司技术负责人杨杨芳说。五月天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女工盘进英在学习衣服加工。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摄杨杨芳原是湖南邵阳人,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下海经商,从事木材技术研发。随着企业从沿海转移回湖南,杨杨芳向记者表达了想要扎根家乡的愿望。“我从小就对家乡湖南的山水特别钟爱。如今回来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我小孩生在广州,长在广州,等小孩长大了我就留在家乡不走了。”杨杨芳说。在江华县,在湖南省,在中部地区的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妈妈渴望借助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经济机遇,实现回家就业的人生梦想。在湖南省慈利县的一家从沿海转移到内陆的鞋厂内,有一名聋哑工人彭霞。彭霞每月工资两千多,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在家乡工作,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最让她开心是“2岁多的女儿能听见声音,可以说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