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爱国精神

为进一步弘扬烈士精神,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良好氛围,结合我市红色资源,通过展播红色故事、网上祭英烈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界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奋斗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带来了第八期内容——《短短70天,“苏中公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苏公”精神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沙沟镇后大街虹桥巷2号,年8月至11月,这里曾是苏中军区培养军队和地方干部的苏中公学校部所在地。从年6月到年5月,苏中公学办学历时两年,先后共举办5期,为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多名干部。

年6月1日,苏中公学在宝应县金吾庄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粟裕、副校长管文蔚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年8月,由于沙沟刚刚建市,新生政权需要巩固、群众需要宣传发动等因素,苏中区党委决定将苏中公学迁驻沙沟。时任校长夏征农带领着一千多名学员从宝应固津沿水路来到了沙沟,肩负起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神圣使命。后因斗争形势发生变化,在11月初,苏中公学撤离沙沟,转移到台北(今盐城大丰)继续办学。虽然苏中公学在沙沟只待了短短70天的时间,但“苏公”学员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留下的“苏公”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苏公”精神是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在那个年代里,“苏公”学员们的学习、作战环境异常艰苦。没有校舍和课本,也没有稳定的环境和充足的供给,师生经常要在敌伪扫荡、清乡中转移,有时一天中只能吃上两顿稀饭。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苏公”学员始终不畏艰险,坚持学习、战斗在一线,为解放兴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公”精神是廉洁自律的铁军精神。“苏公”学员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过着军事化的生活。老百姓总爱用“一碗水、一面镜子、一杆秤、一针一线”来形容“苏公”学员,就是说他们清廉如水、公正如镜、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在沙沟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形象。

“苏公”精神是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在夏征农校长的领导下,“苏公”学员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使沙沟各阶层群众的抗日斗志日益高涨,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当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千余名“苏公”学员与沙沟人民在公共体育场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当年的沙沟因为有“苏公”的存在被莫斯科电台称颂为苏北的“乌克兰”,这也给千年古镇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致敬先烈!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