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朱付勇通讯员何美芳王雅群
盘活本土非遗资源,挖掘非遗技能能人,不断培育壮大非遗人才队伍......近年来,慈利县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成效显著,品牌响亮。截至目前,该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项,列入资源清单项,其中,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30项、县级项。
政策保障赋力聚焦人才培育慈利县加强非遗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实施“匠心传承计划”,每年举办全县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和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县非遗传承人增至人,青年非遗传承人占比12%。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档案信息库,指导、推荐各类非遗人才成功申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4名。成立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健全《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制度》等12项制度,支持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开展。加强非遗保护民间组织建设,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协会和研究会,推动非遗保护落地落实。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板板龙灯为“龙头”,组织开展板板龙灯闹元宵、“抬毛菩萨”等“一乡一品”非遗民俗活动,吸引群众每年均在8万人以上。
市场运作赋效注重品牌打造慈利县深入开展非遗普查,收集整理38万非遗文字、11册书籍、1.6万幅图片、分钟影音资料,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打造全新品牌。给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推动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制作技艺、牧羊冲甑蒸茶制作技艺、麦酱制作技艺、老棚古法造纸术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累计销售额达万元,接待游客10万人次,为非遗保护传承打开广阔发展空间。出精品。筹资多万元打造大型现代花灯戏《莫家寨》成为全市近30年来第一台登上省级舞台的本土原创大戏;《九子鞭舞》参加全国第九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获银河奖;摆手舞、土地戏、阳戏、汉戏、傩戏、渔鼓、三棒鼓、踩莲船、慈利民歌、慈利山歌、快板、围鼓、薅草鼓、吹木叶、舞龙、舞狮、九子鞭等非遗节目推陈出新。激活力。依托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向游客推荐非遗项目,投资万元建设杜心五自然门武术展览馆,打造“非遗养生之旅”“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新业态。张家界万福温泉纳入湖南首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和康养体验基地,今年1-8月,共计接待游客23.2万人次,旅游收入.3万元。
文化服务赋能推动融合发展实施非遗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行动,成立“非遗传承骨干教师团队”,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开设专业课程,传授非遗知识,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非遗”教育传承试点校7个。连续6年开展“文化走亲·越走越亲”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利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省非遗展、省艺术节等重点活动,让打硪号子、九子鞭、慈利山歌、慈利渔鼓、慈利汉戏、自然门武术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展演展示,不断扩大了全县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送戏曲进乡村?送书画进万家”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