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临近,6月14日,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的三王村却早已率先感受着节日的氛围,该村一家粽子生产作坊又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10多名工人忙碌着生产粽子。
顺着山谷沿溪逆流而上,笔者刚行至村口,一股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寻着粽香来到了一处作坊,车间里2名中年妇女正在麻利的清洗粽叶,一片片粽叶,在他们的巧手中翻转腾飞,清洗过后在历经一抄、一甩、一弯腰的瞬间,粽叶如清水出芙蓉般静静的躺在筐内;与此同时在另一个车间,身着无尘衣、头戴防尘帽的阿姨们也井然有序的忙活着,她们娴熟的将两片粽叶交叠在一起,卷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配料,巧手一收一拢之间,一个个紧实精致的粽子便成型了。在蒸煮车间,只见一口大锅里一个个圆鼓鼓的粽子在滚烫的山泉水里尽情的翻腾,粽子的清香和腊肉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整个车间,来自长沙自驾游的奉先生和他的驾友在品尝粽子后,对其赞不绝口,环视整个加工车间,工人们都各自有条不紊的忙碌着。
这里除了能一睹传统的手工技艺,还充斥着传统和现代化的融合。创始人通过对市场和当地人文风情的调研,将嘉兴粽子的风味、当地的特色结合福粽的手法加以创新,创造了一款特色腊味粽子,由于从原材料到腊肉香肠的制作和熏制都是保留了传统的农家做法,所以以此原材料做出来的腊味粽子口味和口感极其地道,深受广大乡亲的喜爱,创始人黎晓芳还自豪的称她创作出来一款属于我们土家人自己风味的粽子,她还调侃的说:“要励志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土家人们的粽子品牌,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的土家味道”。
可是纵观全村,这里所有的资源和粽子这一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关联,那为何这一产业会在这里萌芽并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呢?
通过向创始人黎晓芳了解才知道,早期她是养蜂为主,因为三王这里植被丰富蜜源充沛,所以她将她的养蜂基地落户于此,后面在创业过程中,发现百姓对于产业的发展有强烈的热情也对她寄予了一些期望,希望她能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但是由于养蜂受地域资源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能全方位覆盖,所以她就绞尽脑汁的开始思考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当时正直年初,她顺着时间和节气列出了所有能产能卖的东西然后仔细分析。
当时正直湘煤集团帮扶之际,她敏锐的商业直觉告诉她除了能市场运作还得有高附加值,于是她通过多方调研最终锁定在了粽子这个品上面,通过电商,渠道,品牌打造、产品创新等粗放式运作到精细化运营,这个品从粗放式的单一产品逐渐向产业化萌芽,通过三年的运作,村民在得到切实收益后对这一产业的信心和热情都大大提升。尤其是今年的腊味粽得到市场的极大认可后更是增加了她们的信心,她说一直在践行一个美好的愿望:“小小一颗粽子,幸福一个村子”。
年,她尝试涉足这个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相结合,粽子纯销量达到了近60吨。爆圈的销量,不仅让她看到了商机,也让她发现能兑现乡亲们对她的期许,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便在三王村建起了粽子加工作坊,如今各车间工人共计有20多名,大家都是本地人,她们凭自己的劳动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还有一些村民利用闲暇时间采摘粽叶,工厂以每斤4元的价格收购,有的村民一天采摘下来最多能卖多元。一年基地需要收购粽叶多公斤。
“这些粽子将在未来几天内被运往全国各地,今年从3月开始,基地就开始制作粽子,目前50多万个粽子已被全国各地线上线下的“吃货”收入囊中,今年的新品腊味粽尤其受当地乡亲的喜爱,你看这些工人正在赶包腊肉粽子。”黎晓芳继续介绍到,三王村粽子一旦打造出品牌实现产业化,就能有效促进三王村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一天日产2万多个粽子,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周期能达到6个多月,年产粽子就能达到多万个,可以解决30多个就业岗位,促进当地村民就业、经济发展,赋能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小粽子”拉动振兴“大产业”。(文/图黄岳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