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队主导,爱心企业家助力,贫困户全部“摘帽”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小山村变美了每逢重阳节,肖建国都会回到大庄村看望老人。记者张浩摄溇澧好风光,慈姑多风情。作为风景名胜张家界的“东大门”,慈利县虽青山如画,但碍于山阻、交通等因素发展受限。近日,本报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访该县零溪镇大庄村,来到了把村子和县城隔断的羊角山下。“扶贫工作队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庄村支部书记肖洪成告诉记者,自年慈利县人社局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也踊跃支援家乡建设。原本闭塞、落后的村子,如今已是一片祥和的景象。■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张浩通讯员黄岳云多种创收模式结合,贫困户全部“摘帽”为了让贫困户一技在手,驻村工作队组织了两个电工和种养殖培训班,组织县就业培训中心、零溪镇经管和社会保障站为49名村民开办实用电工技术培训班,手把手教会了线路的布局、配电箱的组装以及用电负荷对线路、保险、电表匹配的专业知识。当年扶贫队进村前,村里三条峪的水渠,因年久失修,部分水渠垮塌,影响农业生产。如今,大庄村完成了米水渠的整修,惠及农田亩。“以前这里是一条泥巴路,宽度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行。”记者跟随肖洪成沿着村口走访,虽然进村的山路弯道较多,但清一色的都是水泥路,两辆车并行通过完全没问题。大庄村支部书记肖洪成告诉记者,驻村后扶贫队对已有的3.4公里联乡公路和7公里村级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在基础建设方面,并重新修建7公里的联组公路,修通了3座便桥,方便了6个组的村民出行。为了从源头阻断贫困,扶贫队通过采取参加柑桔合作社、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自主创业等形式,以“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促成村子成就了一条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目前已全部摘掉了“贫困帽”。村子里走出的他,变身“编外”扶贫队员“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肖洪成告诉记者,大庄村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离不开扶贫队的多年坚守,也离不开社会爱心人士的援助。记者了解到,在慈利县工商联积极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户”帮扶活动中,共有企业家多人、创业带头人60多人参与结对帮扶。“村道修好了、自来水也通了。”谈起村里的变化,大庄村刘怀初颇有感触。在没有蓄水池前,村民们只能去满是淤泥、浮萍的池塘挑水喝。肖洪成介绍,蓄水池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建成了,可是将近10多公里的管网没有铺开,大家还是喝不上一口山泉水。肖洪成告诉记者,当时在外打拼的爱心人士肖建国和妻子田芳萍听说后,夫妻俩慷慨解囊,当即出了50万元完成管网建设。“我用这个扁担挑了几十年的水,现在干净的自来水通到屋里哒。”大庄村肖际秋老人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目前,大庄村村民饮水入户管网工程完工12公里,全村0多人实现自来水入户,喝上了放心水。“没有他们夫妻俩的帮助,村子不会发展得这么快。”记者了解到,仅仅在县统一战线“千企帮万户、助力促脱贫”精准扶贫的行动中,肖建国夫妇就为大庄村捐款捐物达百万元。经验紧抓党建工作村干部成“领头羊”扶贫队进驻大庄村时,第一要务就是紧抓党建工作,“党建工作搞好了,才能发挥村干部‘领头羊’的作用。”在慈利县大庄村,外出务工党员较多,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扶贫队研究制定了新的支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民主评议党员计划等工作安排,并专门聘请县讲师团成员到村里为全体党员上党课一次。“你看,有事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38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