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31229/4319063.html

金慈银澧绽放新颜

——慈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晴日慈利龚汉业摄

“硒有慈利”之洞溪辣椒。张明涛摄

琵琶洲公园成为市民好去处。杨年春摄

大峡谷玻璃桥游人如织。向韬摄

田育才朱晋良黎小湘

波澜壮阔七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

澧水奔流,见证着慈利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岁月为证,记录着慈利人民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慈利历届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奋斗。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开启经济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新征程。

项目为王,激发发展活力

初冬时节,行走慈利,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奋进热潮。

“前几年,这里到处都是平房和农田。如今,道路越修越宽,高楼越来越多,几天不出门,都要迷路了。”75岁的龚卫华老人在慈利县蒋家坪住了一辈子,谈起慈利70年来的变化,老人十分感慨。

近年来,慈利县抢抓“产业项目建设年”机遇,围绕“县城新区、县工业集中区、大峡谷旅游经济区”三大增长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县城新区,澧阳大道、慈利大道、世纪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滨水风貌带、场馆高楼、安置小区等项目投入使用,一座高端规划、地广景美的现代化新城初具规模。

在工业集中区,神舟、鸿燕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高分子新材料、新型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年,鸿燕新材料公司固硫催化剂项目被列入省“5个”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在大峡谷旅游经济区,大峡谷玻璃桥成为张家界旅游新地标,禾田居度假酒店、汽车路上酒店开门纳客,冰雪世界即将开业……一个个旅游项目,变成“山水”之外绽放的美景。

大发展离不开大投入,大投入离不开大招商。4月17日,慈利在港洽周期间,成功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36.15亿元。

8月15日,在张家界重大文旅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慈利又新签2个项目,总投资14亿元。

“招商引资签约快,签约项目开工快,开工项目投产快,投产项目见效快。”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在脱贫攻坚、生态旅游、交通基层、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等方面每年铺排重点建设项目上百个,累计完成投资多亿元。

三产融合,助力经济腾飞

“以前一担柑橘二三十元还难得卖出去。现在,村里引进了丑橘,虽然样子丑,经销商都抢着要。”在苗市镇茶林河村,80岁的彭大爷乐呵呵地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慈利县属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县,第一产业占比90%以上。彭大爷12岁就参与农事劳动,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他回忆,当年种植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仍旧吃不饱肚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聚焦农业供给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稻米、茶叶、果蔬为第一梯队,以畜禽、水产品、中药材为第二梯队“硒有慈利”公用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年,首个“硒有慈利”年货节交易额万元,品牌效益日趋显现。

在慈利县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整齐划一,车间里的机器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硒有慈利”公用品牌引领特色产业茁壮成长,一批批本土特色产品焕发着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工业增加值由年的38.7亿元增长至年43.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在集中区的带动下,形成水电能源、矿产建材、轻工制造、农产品加工4大支柱产业。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6亿元。

来到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农家小院里、村道幽径边,到处是绿意盎然,美景如画。党的十八大以来,罗潭村推动农旅融合,将农业基地打造成旅游景点,把农业产品升级为旅游商品,从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变成脱贫攻坚示范村。年,村里游客人数突破2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2万元,是年5倍多。

“三产联动、融合共进,谱写壮丽的诗篇。”慈利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靖生介绍,年,全县第一产业占比降至21.49%,工业占比升至26.28%,第三产业占比52.23%,建成大峡谷玻璃桥、江垭温泉、五雷仙山等知名旅游景点。年,全县旅游业收入突破52.07亿元,占国民总收入62.7%。

民生至上,奔向美好生活

11月12日,走进慈利县岩泊渡镇双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安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农贸市场、运动场所一应俱全,大家一起拉家常、做运动。

“不用出钱住上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及搬进新家的感受,72岁的刘国锋老人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刘国锋一家4口人,在年久失修的木房里住了10年。老房子逢雨必漏,老人早就想搬出大山,一直难以如愿。

易地扶贫搬迁,是慈利县在决胜脱贫攻坚中交出的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慈利县发改局局长朱琼英说,全县“十三五”计划搬迁人,截至今年6月底,人已经全部安置。其中,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个,已有户人纳入社区管理范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截至去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6%。年,慈利县成功入选“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城区,则是另一番景象。

在宽敞明亮的双安社区卫生室,66岁的王双和老人说:“过来看个感冒,花了6块钱,用了10分钟,医院差不多。”年,慈利县新建、改建和扩建40个社区卫生服务室,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慈利县还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一系列民生实事,群众反映的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城市病”得到解决,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慈利县在改善民生方面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民生投入”不仅没有拖发展的后腿,反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元、元,与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表示,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慈利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新传奇。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早日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

中共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

慈利县人民政府县长高靖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慈利县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丰衣足食、从传统农业大县到三产深度融合、从封闭落后到创新引领“三个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三量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谆谆教诲,全面对标对表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市委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六县战略”,全力推进“五化同步”,致力打造“四个局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把慈利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县新城区、慈利工业集中区、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引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以“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为统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为方向,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化工业发展新路子;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为龙头,加快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描绘“一中心一龙头两走廊四板块”全域旅游发展蓝图,全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澧沅流域保护与治理“一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碧水守护、蓝天保卫、净土攻坚、大地增绿、城乡洁净“五大行动”,深入开展河长制,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涉大鲵自然保护区水电项目整改,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河美”的绿色慈利。

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中,努力打造成为“多点”中从上游成渝经济区到中游城市群承接区内的亮点,打造成为承接区内县域绿色发展龙头、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山区改革开放高地。聚焦“五个一百”“五大开放行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稳步推进撤县设市改革,继续深化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

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必须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提升乡村生态宜居品质、村风文明程度、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县城“五年塑城计划”,打造靓丽城区,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城融合的特色乡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实现镇村融合发展。

建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强县,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新思想在慈利落地生根。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