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的精神,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翼城县汇丰学校幼儿园召开了线上幼小科学衔接启动会。老师们利用假期线上观看了《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宣传片,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线上学习。
专题讲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年3月28日,我园特邀汇丰学校校长助理耿延芳为全体教师做了《科学幼小衔接助力幼儿成长》专题讲座。
耿老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兴趣为首、强调习惯,知识准确、把握难度,音节的正确发音及口型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读,她说:“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做好衔接,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乐观心态,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乐于表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为幼儿步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耿延芳做专题讲座。
01
02
03
04
幼小衔接怎么准备?
亲爱的大班小朋友家长:
你们好!再过两个多月,您的孩子将告别快乐的幼儿园时光,迈进小学的大门,成为一名正式的一年级小学生。在这段充满憧憬和期待的时光里,您陪伴孩子准备好了吗?是不是也有一些焦虑和困惑?今天这封信特意为您解惑而发,请您查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约有70%的家长朋友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的衔接上,困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幼小衔接到底需要衔接什么?二是步入小学前,是否需要进行拼音和数学计算等知识经验的学习?
为了帮助家长朋友们解除困惑,这封信将从“国家政策、幼儿园园长访谈、小学校长访谈、优秀家长经验交流”四个层面为您答疑解惑。
国家政策篇
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包括《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幼小衔接的内容和目标。
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小学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幼儿园园长访谈篇
问题一: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园长: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如: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二是生活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四是学习准备。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问题二:幼小衔接,幼儿园怎么做?
园长:一是向往——了解小学生活,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们会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采用实地走进小学或云端参观的方式,帮助大班孩子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邀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和孩子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邀请往届毕业生来园讲解上小学后的趣事,让孩子感受小学生活的新奇。
二是养正——锻炼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从小班开始,就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换鞋子、自主取餐;玩完的玩具要分类整理、收纳;开展自理能力大比拼、小小值日生活动等。大班后期,我们会让孩子背上小书包,学习整理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是守规——引导交往合作,增强自律的规则意识。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方式,把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游戏活动中,同一活动区有混龄、混班的孩子共同活动;搬运器械、进行角色游戏等都需要互动合作,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开展一定的规则类游戏,增强规则意识。
四是好学——激发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
利用建构游戏、生活观察记录等,进行数学形、体及数的分合和加减运算等;通过绘本阅读、画游戏故事、游戏焦点探究墙等,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及书写的能力。有趣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放飞自我,专注、想象、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幼小衔接,幼儿园一直在行动,距入小学还有一段时间,相信在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的携手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顺利、有序地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学校校长访谈篇
小学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吗?孩子怎样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校长:常言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这样便于您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入学准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大变化:
变化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一日活动以教室和户外活动区为主。
小学:教室、功能室、操场等都是学生活动的场所。
变化二:学习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尊重个性,游戏活动为主。
小学:以生为本,愉悦学习为重。
变化三:学习时间的变化
幼儿园:没有严格的上、下课的时间规定。
小学: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每节课40分钟。
变化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老师像父母照顾日常活动。
小学:老师更像大朋友,教学知识,陪伴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支您一招——咨询代替焦虑。
首先,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幼小衔接,不必过于焦虑;其次,多和身边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分享育儿经;第三,主动向一年级的老师交流自己的困惑,空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家长心态端正了,孩子的入学才能走得更平稳。
问题二:孩子需要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吗?
校长:部编版语文教材对汉语拼音教学顺序进行了改革,先识字后学拼音,以汉字学习为教学基础,借助儿童熟悉的日常语言开展拼音教学,降低了学习难度;其次,自年起,教育部就提出了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得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从教学进度来看,十月底完成汉语拼音教学,长达一个半月的时间足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很扎实。如果学生提前学习了汉语拼音,上课的时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主动学习、专注力等方面却远不及其他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孩子的“储备知识”已用完,这时就产生了适应困难,就会出现学习“后劲不足”等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家长没必要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与其让孩子提前学知识,不如帮助他们培养好习惯。
支您一招——习惯养成代替知识准备。
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可以让孩子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尝试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敢于表达,愿意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聊天,和好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不任性、不乱发脾气、更不会哭鼻子;第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每晚坚持亲子绘本阅读,和孩子一起交流绘本中的故事,从而培养孩子的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绘画、做手工、玩七巧板等活动,让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件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这些好习惯看起来与小学学习内容并不直接相关,却是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
问题三: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吗?
校长: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养者,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起榜样作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支您一招——环境熏陶代替直接过渡。
首先,大班毕业后,暑假期间,喜欢熬夜或早晨晚起的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调整作息时间,帮助他提早适应小学的作息生活;其次,给孩子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环境,一张学习桌,家长一定要放下手机,拿起书,坚持每晚陪着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第三,利用暑假或周末带孩子去学校周围看一看,提前了解小学环境,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消除入学陌生感。
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过渡和延伸,孩子出现的“不适应”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切莫乱了阵脚,静待花开莫焦虑,相信宝贝、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优秀家长篇
幼小衔接,家长怎样做?
一是心理有准备
孩子刚上小学,肯定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所以,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焦虑、不急躁、不紧张,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们的幼小衔接。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环境,从心理上引导孩子做好准备,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在平时和他的聊天中,我有目的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里马上就要有一位小学生了,好开心呀!”“上小学后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小学的操场很大。”让他自己觉得小学真好,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二是生活有条理
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其次,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我都会让他自己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三是学习有品质
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孩子天生就会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培养想象力和记忆力,提升专注力,慢慢地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只要我们家长朋友能够放平心态,不焦虑,不盲目地跟风,用心陪伴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够顺顺利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优秀家长做法的经验分享。
一是学习衔接——不盲目跟从
二是心理衔接——快乐陪伴
三是生活衔接——习惯养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鼓励,我们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孩子们才能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亲爱的家长朋友,幼小衔接,不是填鸭学习的短期行为,而是家、园、校三方携手并肩的合作共育!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而是科学的陪伴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与学习中,逐渐养成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好习惯、好品质,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人生如一场马拉松,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们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更不必拔苗助长。科学的幼小衔接必须通过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充分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所需,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为目标,以科学的方法为路径,以爱护航,快乐而坚定地行走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不负使命!不负童年!
主编:李和平
责编:刘丽红史岩菲
审核:赵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