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8

讲述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赵佩帆

“回到张家界,无论时间多么仓促,无论道路多么难行,我都要去看挺立在旷野中的一棵大树,这棵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大树,既是父亲当年革命征程艰苦岁月的见证者,也是忠实等待他归来的守望者……”

贺捷生曾撰文《去看一棵树》,回忆对父亲贺龙和红军的思念。

年10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贺龙带领红二、六军团发动了猛烈的“湘西攻势”,并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这年秋天,红二、六军团在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溪口镇进行短暂的休整。就在这棵常年浓荫蔽日的樟树下,贺龙经常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红军将领聚会,探讨革命形势,纵论天下大事。

也就是在这棵大树下,贺龙不费一枪一弹,谈笑间就收编了李吉儒带领的一支上千人的群众武装,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美谈。

根据地活动区域达31县市

年11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县城,于26日成立湘鄂川黔临时省委,12月1日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区政府于年发动募捐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并新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湖南张家界永定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邵伟/摄

走进纪念馆,东边是三堵矮墙围着的一栋木平房,3间小屋曾住过任弼时、贺龙、肖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灯见证了一代英杰曾在这里彻夜运筹。西边是可容纳余人的省委礼堂,当时省委扩大会和省直各部门的会议均在此召开,现已设为将军馆,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留下英雄足迹的新中国将帅的照片挂满墙壁。

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杜双介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革命先辈率领红二、六军团会师后所创建的新苏区。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区,以大庸、桑植、永顺、龙山四县为中心,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不仅是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坚强柱石,还是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重要基地,更是孕育红二方面军的红色摇篮。从年冬到年前后近3年的艰难曲折历程中,这里打响了十万坪战斗、陈家河战斗、忠堡战斗、板栗园战斗、鸡公垭战斗等多起著名的战争,直到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新中国的建立,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壮丽雄伟的历史篇章。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开启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使党和红军在群众中取得崇高威望,处于国民党军重重包围中的红色阵地得以进一步巩固。

在湘鄂川黔省委建立不久之后,年12月,省委颁发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并派出工作队在各地帮助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建设政权,同时秘密发展党员,期间共发展党员余人。年,红军转战和驻扎过的龙山、永保、郭亮、桑植等县的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

万名湘西妇女为红军做草鞋

在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轰轰烈烈成立的同时,共青团、工会、贫农团、妇代会、儿童团、红军女儿队等群众组织也先后在根据地各县成立。

蓬勃兴起的群众组织,在教育和团结各界群众、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组织群众支援红军开展的反“围剿”战争、积极参加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贡献。

红军虽然不是地里的农民,但是,以游击战为主的红军战士,每天走的路要比一般的农民多得多。而草鞋就成了红军必不可少的“战略装备”。

红军对草鞋的巨量需求,促生了一支打草鞋的民众大军。这支大军的主力不是男人,而是女人。有一个说法,在湘西,为红军做鞋的妇女多达上万人,做出草鞋多达几万双。

在桑植,妇女为红军做布鞋双,草鞋多双。这中间,洪家关的银姑嫂是最突出的。贺龙专挑她打的鞋穿,成银姑嫂一生的荣耀。

红军长征的半年前,银姑嫂所在的湘鄂川黔苏区女儿队赶做了20万双草鞋。以至于后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无不是穿草鞋打下的。

如今,这段革命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仍被人们铭记、怀念。

万里红军路殷殷草鞋情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赵佩帆

一座墙体斑驳的古朴砖房藏于张家界城区闹市,静默注视着人来人往,见证着时光流逝——这里便是坐落于永定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推门而入,我仿佛踏上了时光机,跟随展馆的历史物件,打开了尘封在往昔峥嵘岁月里的故事。

环视展厅,一幅油画赫然映入眼帘,画面描绘了湖南湘西大庸侯家八口人举家同长征的感人事迹。侯家一家老小带着坚定的信念,强忍着亲人相继离去的悲痛,仍然坚毅前行,走完了漫漫征途。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回望党史,缅怀先烈,我们更要从中汲取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力量。身为湖湘子女、新时代青年,定要把与长征精神同源共流的“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的湖湘精神化于心、践于行,才能不忘来路,阔步向前,扬帆搏浪!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邵伟、赵佩帆

编辑/陶寅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