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日报·掌上张家界讯(通讯员卢小红)“哟荷荷,百条板凳首尾连,翻滚腾挪舞蹁跹;哟荷荷,遥观接汉疑星落,繁光扑朔远缀天……”近日,笔者来到享有“千岛龙潭”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走进该镇中学大礼堂,发现在铿锵悠扬的《板板龙》歌声中,30余名学生正在专业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接受土家族非遗文化项目——板板龙灯的训练。训练场上,孩子们身着黄马甲,腰束红腰带,有的在训练“板凳接龙”交叉动作、有的在学习“绣球穿插”辅助动作、有的在练习板凳舞龙基础动作……尤其是合成排练时,大家娴熟的滚、游、翻、跳、穿等技艺表演,队形协调有序,动作灵活敏捷,展现出龙腾翻滚的形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要通过'板板龙灯`这个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该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钦平介绍,多年来,龙潭河镇中学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挖掘、整合了板板龙灯、汉剧、剪纸、竹竿舞等一批土香土色的民间技艺教材资源。学校多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曾被湖南教育网、湖南教育新闻网、掌上张家界、《张家界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相传,“板板龙灯”起源于北宋徽宗年间,发源于张家界市龙潭河镇,旨在纪念龙潭河“黑神都督”——土家族剿匪大英雄雷万春将军。因为在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日,雷将军发动村寨群众各家自备一块长五尺木板,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敌出山观灯而擒之。后依计成功破敌,将匪首张大奎捉拿归案,斩首示众,沉尸龙潭。但雷将军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英勇献身。自此开始,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会自发舞起“板板龙灯”,以此庆丰收、贺平安、祝吉祥,祈求新年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从民国至解放初期,“板板龙灯”活动的开展稍有改变,一般在春节或国家大型庆祝活动期间进行表演,如:年抗日战争胜利、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胜利等;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们又想起了“板板龙灯”,村民们自发组织,自己出资出力制道具,重新沿袭了这一龙舞表演形式。“板板龙灯”是大湘西人的瑰宝,是慈利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全国独一无二。年6月1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张家界市慈利县老三区龙潭河镇组织申报的“板板龙灯”舞,位列名录III-4龙舞(板板龙灯),成为张家界市第五个、慈利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板龙灯”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人表演是一项大型群体舞蹈,线条优美,意境深邃,动作扑朔迷离,变幻莫测。所用木板(板凳)长5尺6寸,宽5寸,上面安有5个五方灯笼(表示五谷丰登),两头均有圆眼,板与板之间,用一根小木棒穿插在圆眼里,进行连接,便成了一条长龙。龙头一丈二尺高,每隔50米旁安排一个乐队,同时燃放烟花、鞭炮等。表演时,板板灯像蛇一样的圈大盘,龙头顺左方向往内转,再又从中间顺左反转向外,慢慢的演变成“五谷丰登”“福禄寿喜”“祖国万岁”“中国梦”等造型,参加表演少则要三四百人,多可达人,场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龙潭河镇中学从“踏进校园”到“迈上舞台”,历经十载,这十年来,“板板龙灯”举办得越来越丰富,成果也越来越突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05.html